张仲景推崇的袪邪三法 有效治疗伤寒急症

中医袪邪三法包括:吐法、发汗法和下法。(图片来源:pixabay)

中医学上有“治病八法”,八法就是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消、补八种治病的方法,是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其《医学心悟‧医门八法》书中根据前人的治病经验归纳出来的。八法治病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。

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在治疗伤寒之类急症时,主要采用袪邪三法,或者攻邪三法。(pixabay)

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在治疗伤寒之类急症时,主要采用袪邪三法,或者攻邪三法。(图片来源:pixabay)

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在治疗伤寒之类急症的时候,主要用八法中的前三个方法,即汗吐下三法来医治。这三个方法后来就被拿出来单讲,叫做袪邪三法,或者攻邪三法。

中医众多医家一般都崇《黄帝内经》和《伤寒杂病论》,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,就非常推崇袪邪三法,在他所著《儒门事亲》一书中写道:“今予论吐汗下三法,先论攻其邪,邪去而元气自复也。况予所论之法,谙练日久,至精至熟,有得无失,所以敢为来者言也。”

张从正在《儒门事亲》中又写道:“引涎、漉涎、嚏气、追泪,凡上行者,皆吐法也;灸、蒸、熏、渫、洗、熨、烙、针刺、砭射、导引、按摩,凡解表者,皆汗法也;催生下乳、磨积逐水、破经泄气,凡下行者,皆下法也。”张从正后来也就成为了 “攻邪派”的代表性人物。

吐法

吐法就是通过药物或者其他的比较刺激方法,使人呕吐,借此去除停留在咽喉、胸膈、胃脘等部位的痰涎、宿食或有毒物质的方法。
吐法在疾病的治疗上,是有其独特的的效果的。比如食积滞在上脘,引起胸膈饱胀、胀闷不适、嗳腐吞酸等病症,用吐法使滞积的食物吐出,患者会立刻感到舒适和轻松。

吐法实际案例

吐法在张从正《儒门事亲》书中有不少的医案。其一写道,张从正的一个朋友,喜嗜酒,在左胁下有一个很大的积块,日夜胀闷疼痛,针灸、按摩、汤药,各种治疗方法都试过了,可是都没什么疗效。张从正诊脉后,发现他的双脉都沉实有力,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而造成的,便给予独圣散(瓜蒂为末,每用3~6克,用齑汁调服。齑汁指的是腌菜的汁水,味咸苦,有涌吐作用)催吐。结果患者服药后吐出两三升液体,病症立马大减。随后,张从正再开出健脾去湿的药物,调理了三五天后,病就完全去掉了。

中医袪邪三法包括:吐法、发汗法和下法。(图片来源:pixabay)

中医袪邪三法包括:吐法、发汗法和下法。(图片来源:pixabay)

发汗法

三法中的发汗法,其主要是通过人体自行发汗来治疗疾病,可治疗由于各种邪气入侵从而引起的表证。

中医认为,汗液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的阳气对阴液的蒸腾作用,如果此机制受到影响,就出现汗液排泄障碍的症状,表现形式是,出汗不畅或无汗,这时最适合用汗法来治疗。

不同类型发汗法的治疗药方

需要注意的是汗法袪邪主要应用于各种邪气侵犯肌表而引起的表证。辛温发汗法治疗风寒表证,代表方剂为麻黄汤。辛凉发汗法治疗风热表证,代表方剂为银翘散。

解暑发汗法治疗暑湿表证,代表方剂就是新加香薷饮。新加香薷饮由香薷、厚朴、银花、连翘、扁豆花组成。其中主药是香薷,味辛性温,有很强的发汗解表作用,李时珍称赞“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,犹冬月之用麻黄”。

如果兼有虚证,虚证分阴虚、阳虚、气虚、血虚四种,发汗法必须在变通后使用。

例如,阴虚外感,如果单纯使用辛凉发汗,那就会因为阴液外出为汗致使阴虚症状加重,所以需要在补养阴液的基础上再进行发汗,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发汗而导致阴液的损伤。这个时候可选解表剂“加减葳蕤汤”。 方中生葳蕤(生玉竹)是君药,味甘性寒,长于养阴。

发汗的禁忌症

清代程钟龄在他的《医学心悟》中总结了11条不可发汗的病症,这些发汗的禁忌症分别是:

袪邪三法中的发汗法,其主要是通过人体自行发汗来治疗疾病。(pixabay)

袪邪三法中的发汗法,其主要是通过人体自行发汗来治疗疾病。(图片来源:pixabay)

脐之左右上下有动气者不可发汗;

脉沉咽燥,病已入里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;

少阴症,但厥无汗者不可发汗;

少阴中寒不可发汗;

寸脉弱者不可发汗;

尺脉弱者不可发汗;

亡血家不可发汗;

淋家不可发汗;

疮家不可发汗;

伤寒病在少阳不可发汗;

坏病、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不可发汗。

下法

最后再说说下法,下法主要被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秘结、干燥难解等疾病。此法可使积滞在人体下部的宿食、燥屎、冷积、瘀血、结痰、水饮等病理物质从下窍排出,达到祛邪除病的目的。

Writ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All fields are requir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