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脚冰冷怎么办?中医教您辩证治疗之方

手足厥冷证的症状有哪 冷 冬天

手脚冰冷在冬天是一个普遍现象。冬天天气寒冷,如果身体的热量储备不很充足,这种情况下的手脚冰冷,或者打寒战、打喷嚏,都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是正常的。而手足冰冷作为一种症状,即中医所称的手足厥冷。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下中医是如何治疗手足厥冷症的。

手足厥冷证的症状有哪 冷 冬天

手足厥冷证的症状有哪 (图片来源:pixabay)

何为手足厥冷证

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说:“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”这就是医圣对手脚冰冷至病的总体概括,后世医家也大都以此作为手脚冰冷证的辨证要点。

中医上讲的“厥”的含义有两种情况,一为昏厥,指人突然的昏倒;一为厥冷,指人的四肢冷,即肢冷,手足厥冷。

手足厥冷证的表现

根据手足厥冷症状的表现,划分为两种:一种是从手足冷至手腕、脚踝的,称为手足厥冷;另一种是从手足冷至肘、膝的,称为手足厥逆。不过现实中没分这么细,用手足厥冷就都代表了。

手足厥冷证的分类

手足厥冷可分为寒厥和热厥两大类型。另外还有痰瘀内阻所引起的手足厥冷,称为痰厥;蛔虫窜扰所引起的手足厥冷,称为蛔厥。

寒厥

是指阴寒内盛,阳气衰微,内外皆寒的厥证。寒厥患者往往怕冷,手脚冰冷的范围可到肘、膝。寒厥的人阳气比较虚,怕冷,受凉后人容易拉肚子。

热厥

是指热邪内郁,内外阴阳格拒的厥证,又可称为阳厥。热厥患者往往不太怕冷,手脚冰冷的范围也仅仅从手指、脚趾到手腕、脚踝而已。热厥的人不太怕冷,但是可能会有便秘的情况。

手脚冰冷大部分病因是由于阳气不足,阴寒内盛所致。手足厥冷证可分为六大类:阳气虚型、阳气郁型、热邪内郁型、血虚内寒型、痰浊内阻型、蛔虫窜扰型。

手足厥冷证的分类(图片来源:华药堂合成)

手足厥冷证的分类(图片来源:华药堂合成)

一、阳气虚型

也称为“阴厥”,属于“寒厥”的一种。症状是手足厥冷,怕冷,困倦乏力,或伴有长期的腹泻,舌淡苔薄白,脉细微。

此种类型患者要注意补充阳气,冬天注意保暖,每天晒晒太阳,晚上7~9点是肾经当令,这个时间段泡泡脚,水温在35~40度,水里选加艾叶、桂枝、花椒、红花、盐、醋等。

方剂选择上,依据阳虚的轻重,以及里寒的轻重,一般选用四逆汤、四逆散、通脉四逆汤、白通汤、附子汤等。
穴位选涌泉穴(肾经)、足三里穴(胃经)、肾俞穴(膀胱经)。

二、阳气郁阻型

患者除了四肢厥冷症状外,由于阳气郁积于内,所以逐有胸胁苦满、心烦嗳气,口干口苦等现象,舌淡、苔薄白,脈弦。

治则是疏郁通阳,宣达气机。方选四逆散(柴胡、枳实、白芍、炙甘草)加减。

穴位上选膻中穴,用逆时针方向来按揉。

三、热邪内郁型

属于“热厥”, 症状有手足厥冷,面赤心烦,口渴欲饮,舌红苔黄,便秘,脈数。

治则是清热泻火、通府泻下。方剂选经方白虎汤、大承气汤,或者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加减。

穴位上选曲池穴来按揉。

中医将手足厥冷证分为六大类 中药

中医将手足厥冷证分为六大类(图片来源:pixabay)

四、血虚内寒型

属于“寒厥”的一种,是由于素体血虚,感受寒邪,导致血脉运行不畅,寒邪凝于四肢所致。症状有手足厥冷,也是比较怕冷的,因为此证也是阳虚型,所以有肚子发凉,容易腹泻的毛病,还有喜欢吃热的食物,中医讲寒至则凝,所以皮肤会发紫发喑,女性有经期延后,色暗量少等。

血虚内寒需要补血活血,应该多吃辛温的、能补血的食物,比如牛羊肉、猪肝、羊肝、菠菜、芫荽,秋天的柿子等。

食疗方生姜红枣茶:生姜150克,红枣10枚,水500cc,生姜活血祛寒,红枣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,要在上午饮用。功效: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、止呕、

药膳:当归生姜羊肉汤。当归2两,生姜2大块,羊肉1斤。其中,当归补血养血,羊肉补虚补气血,当归、生姜、羊肉三者都有温补的作用,共同起到温经散寒,润燥补血的功效,非常适合冬季食用。

方剂使用上,选用当归四逆汤加减。方中的当归、芍药养血活血,桂枝温经通脉,细辛温阳散寒,甘草、大枣生化气血。诸药合力,达到温经散寒、养血通脉的效果。

血寒的人适合用艾灸来祛寒温阳。穴位选关元穴、神阙穴(隔盐灸)、足三里穴等。

在穴位按揉上选关元穴、足三里穴、三阴交穴、血海穴等。单选血海穴按揉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。

中医治疗血虚内寒型的手足厥冷证建议按揉足三里穴、三阴交穴、血海穴

中医治疗血虚内寒型的手足厥冷证建议按揉足三里穴、三阴交穴、血海穴(图片来源:华药堂合成)

五、痰浊内阻型

也称为“痰厥”,是痰湿素盛,胸阳不得宣发所致。症状有手足厥冷,胸脘满闷,喉有痰声,或伴有头晕脑胀、烦躁不安,舌苔白腻,脉沉滑。
治则为通阳解郁、行气豁痰。

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,合导痰汤,中成药有丹蒌片、舒心降脂片等。

穴位选足三里穴(胃经)。

六、蛔虫窜扰型

也称为“蛔厥”,现在此类型已极少见,基本上看不到了。症因是因为胃肠内蛔虫窜扰,气机逆乱所致。发作时会有上腹部的剧痛,并伴随有呕吐等情形,脉沉细。本证常见于儿童。治则为温脏安蛔,方用乌梅丸。

Writ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All fields are required